混種・創意論 part 7
混種創意聚落:是套「開放式淘汰系統」
對於面試者,我們很常提到一句:「這是個很需要“天份”的工作。」
天份指的是?
・是對創意形式“多樣性”有著無限想像
・是好奇自己能有“多好、多優秀”
・是擁有舉一反三的思考與反省力
・是對細微波動的感受與觀察
・是對高效工作的追求
也許在上述特質中你具備了其中幾項,然而Part 6所提到:品牌是「持續性的行動」,「停滯不前」狀態是每個混種創意人的大忌,原以為還遙遠的危機,下一秒即能把你帶往淘汰邊緣。
何謂「開放式」淘汰系統?試想,至今哪間公司,會把公司文化、定位、用人、營運、以至對每一職銜的要求與期待,在公開平台上一一詳述?原因無他,要成為很混種的創意人,可遇不可求;所以這裏所要建構的體系,不但對內日復一日地運行著,對外也毫無保留地分享;有許多用功的創意新血,認真讀完每一篇後投遞履歷;在明白要去的地方、也思考自己是否具備應徵條件後再考慮是否挑戰,是一種成熟又負責任的心態。
「在後的,將要在前。」 — 可10:31
聖經裡一個有趣的小故事:葡萄園裡工作的人,抵達時間有人早有人晚,但最後發的工資卻一樣;看似不公平的際遇,卻反應了在貳肆策劃先後加入的創意人,若因時間遞進而鬆懈,漸漸少了持續累計、增加自己“品牌力”的狀態,後面更具天份、企圖心的人到來,被淘汰的結果無須意外。
接下來就是針對如何避開淘汰命運,提出的提醒&建議。
致 視覺,你得對「關係」永遠敏感
廣告業的設計職稱是“Art”,其他普遍用“設計”稱之;貳肆策劃則以“視覺”來定位,從混種創意人角度來說,「視覺」一詞,除了想表達「創作技法」的多向性與無侷限性,這職銜更是對能把「設計本質」精準實踐的人,一種低調的恭維。
設計本質為何?
「設計,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係。」 — 保羅·蘭德 (Paul Rand)
形式:指設計風格、外觀、形狀、結構等視覺元素。內容:則是主題、概念、意圖、文本。
人們慣性用「美感」來判斷設計的好與壞,美感本身又被「主觀意識」主導,也是第五章節所提過「數據腦」思維的大忌 — 以「經驗」來判斷、做決策。
對“關係”有高敏銳度的人來說,會慣性以理解“內容”為第一優先,對內容十足了解與認同後,才能判斷以何種“形式”來展現此題材;反之,當你以形式為主導而將內容主體放一邊,兩者關係失衡的結果,最後就是拉“美感”與“個人經驗”來救援,想當然爾是既沒說服力,也難擺脫一改再改的命運。
很多資深設計師有這問題,憑藉美感經驗工作行之有年,輔以業主不時讚美加持下,對自身美感經驗變得根深柢固、深信不疑,以至作品風格、技法縱然吸引人,卻與主題、概念牽不起關係,當遇到不喜歡此風格的客戶提出質疑時,也只能愣在原地手足無措;即便作品吸引到了觀眾,卻往往和原定受眾不同,以致成效不彰;此類缺乏“關係處理能力”的設計師,街角繞一圈不乏會撞見好幾個。
「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。」一句常被掛嘴邊的名言;但對我而言“解決問題”是過於理想化的「結果」,不是本質。設計的力量可以很巨大,但不該被說得這麼「偉大」;請記得,解決問題的過程,設計可以盡一份力,卻不一定總是主角,除非…你能同時具備即將提到的第二項關鍵能力:
視覺關鍵力 №2:策劃腦
職能上,「視覺」強項較難被限定,有人善於靜態拍攝、有人喜歡動態捕捉、有人字體設計講究、有人插畫筆觸細膩且層次感十足、有人色彩搭配捉眼、有人排版細節分毫不差;當然也有少數人天份出眾地同時擁有多項本領,在貳肆團隊同時具備數種能力者所在多有,這個被稱作「混種創意人」新物種發源地,所有教導、爭執、共創的過程,都是為了培養此類創意工作者而運作著。
「 AI 無法取代視覺設計師的關鍵在於,你是否具備“策劃腦”。」
視覺除了本身技能不斷增加深度與廣度外,更需要與時俱進的是「策略規劃」技能;每個圖像的產生,都有其目的性和目標受眾(TA),在不清楚目的與對象的狀況下開始執行視覺工作,像瞎子摸象,耗時徒勞。反之,把重點釐清(內容),才有機會提出有共鳴又具傳達力的形式;每個擁有策劃腦的視覺設計師,工作流程的樣態如下:
策劃階段:(25%)
step1- 詢問目的、受眾、使用場域..等,並將所得資訊「文字化」作為執行依據(15%)
step2- 與企劃討論、發展、確認文本創意內容(10%)
執行階段:(60%)
step3- 依所得資訊,收集相關過往視覺範例、靈感堆疊(10%)
step4- 設定工作時程,執行視覺,目標至少兩款供選擇(50%)
說服階段:(15%)
step5- 使用場域Demo/合成,更有帶入感地讓人感受視覺魅力(5%)
step6- 將上述過程簡報化,提出一份簡潔、有說服力的視覺企劃(10%)
前三步驟是視覺具備「強大溝通力」的關鍵,也是讓創意有所「本」無法忽略的環節;步驟後頭的百分比,是整體時間佔比的參考。
一般設計人員,容易忽略step1,2,喜歡不清不楚的狀態,讓自己展現藝術家直覺去創作;進階設計師會在乎前兩步驟,但容易形式化、表面化、偽專業化,看似在乎卻無法體現在成品中,當你詢問設計目的或與受眾間的關係時,得到左支右絀的答案無需意外。
step3,4,過程則很需要灌注個人企圖心於其中,從觀察案例中油然而生的較勁想法:「要做得比競品好」、「不能輸國外案例」、「至少要pintrest願意蒐藏的程度」、「該來一點新花樣、新衝擊了吧」…等;當你看到優秀案例會有以上躍躍欲試的念頭,讓自己邊做、邊比較、邊修正,是「頂尖」視覺必經的形塑過程。
step5,6則是提供觀看者想象捷徑,也是販賣視覺方案的基礎手法;把視覺作品合成在會使用的場域(ex:捷運看板、公車車側、書本雜誌…等)並提出簡短有力、具主軸概念的視覺論述;以上基本功亦是「視覺策劃」應具備的能力之一。
畫句重點:
具策劃能力的視覺,會有40%-50%的時間花在:搞懂問題、創意思考、邏輯呈現、販賣解方。
有策劃概念的視覺設計,不會讓自己拘泥在”風格“、”技法“等表象上的爭論/兜圈,而是樂意正面、客觀地表述每個設計細節,在客觀事實、數據底下如何成形;並能為了以「精準溝通」為優先考量做出修正與調整。
最後做個結論:
「優秀的視覺設計,能在”0.25 秒”內讓訊息強大又清晰地透過作品傳達出去。」
人類對視覺反應時間落在150到250毫秒間,一個有能力把內容與形式關係處理到位,又同時具備策劃腦的視覺,會運用多元設計力(理解文本、邏輯編排、插圖繪製、合成示意、字體設計、軟體技術…等)將訊息強而有力地傳達給TA;當中所需時間,如結論所說,將非常接近0.25s這數字。
致 企劃,若AI不是戰友,你將失去所有
『1.掌握真正問題 2.系統化問題 3.蒐集情報 4.擬定假說 5.驗證假說 6.思考解決方案 7.執行方案。』ー出自「麥肯錫最重視的39個工作習慣」一書
以上七點,是麥肯錫要求「顧問」一職所需的能力;克勞德.霍普金斯在《科學的廣告》(”Scientific Advertising”)提到,他寫文案前必須到該公司待上一段時間,短則幾天、長則幾個月,徹底理解其提供的服務或產品,及每個流程細節後,才有辦法想出解決問題的文案或行銷方法。上面提到的七步驟,我相信十之八九會是克勞德待在客戶端時,腦袋裡所打轉琢磨的內容。
混種創意論裡對「企劃」角色該具備的能力項目,稍做調整如下:
「1.釐清問題》2.擬定假設》3.蒐集情報》4.驗證假設》5.提出主張》6.傳播#設定》7.創意方案》8.執行」
- 釐清問題:從客戶會議、初步資料閱讀下,弄清楚任務、期望、預算、時程。
- 擬定假設:設定幾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- 搜集情報:針對上步驟的設定,鎖定方向搜集資料並歸納、分析資料成「資訊」。
- 驗證假設:根據情報資訊,比對假設的一致性,若一致:繼續下一步,若不一致:回到步驟二,以現有資訊重新擬定假設/問題解法。(步驟2,3,4為回圈式循環)
- 提出主張:將被應證的假設,化成實際面能解決問題的觀點、切角,即主張。
- 傳播#設定:將主張轉化成大眾能理解的主題/Slogan Ex: #MeToo, #CleanSeas, #ShareTheMeal…etc
- 創意方案:以#主題與主張,延伸各式創意解決方案。Ex: 市集、音樂會、單曲、文創商品、微電影…etc
- 方案提出&執行: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創意方案簡報化、說服客戶投入資源、與客戶共同優化、執行並檢視成果。
企劃工作要如何不被AI取代?
先搞懂一件事:
「有“競爭”才有”取代“,別跟AI爭,要當它是武器、戰友、最佳幫手。」
實際做法是:將上述8步驟訓練成你面對各式專案的SOP,讓你提出的企劃內容,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,頁頁串連、缺一不可。
大腦該有的邏輯、假設、分析、決策從你而來,讓AI成為你稱職的手腳,並大方地利用它無所不能的運算力,協助優化、強化、驗證假設與觀點;這樣企劃不僅不會被AI取代,短時間成為高效、具策劃能力的創意工作者,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。
文案力-必須是你另一個「標配」
「文案力:指在既定“主軸/目的”下,創作有梗、共感、具驅動與記憶點的文字能力。」
先有溝通主張(步驟5) 被定義後再進行文案工作,較能精準傳遞訊息、讓消費者“記得”甚至“採取行動”;反之,一堆華麗辭藻,看似煙花飛舞,實則群魔亂舞,難有益處。
廣告歷史上有幾個非常著名的經典人物,包含:大衛·奧格威(David Ogilvy)、李·克勞(Lee Clow)、克勞德·霍普金斯(Claude C. Hopkins)等,其共同特質是都同時具備企劃力與文案力;以「混種創意論」的角度,文案具備企劃概念、企劃發展文案能力,是必須渴望擁有的“進階”職能。
『每個字都要用在刀口上,絕不要重複,用字務必精煉,但不可矯揉造作。』ー克勞德.霍普金斯(Claude C. Hopkins, 1866–1932)
『使用“最”如何如何的廣告詞,讀起來不痛不癢;標榜“世界第一”,不會留下任何印象,誇大會失去不少尊重,於是自然把我們其他說法看得一文不值。』ー克勞德.霍普金斯(Claude C. Hopkins, 1866–1932)
上面是廣告巨擘對於文案寫作的要求,也是每個企劃必須反覆練就的基本功;文案不同於翻譯工作,不以字數計價,亦無需華麗辭藻;你該追求的,反倒是字字珠璣、字斟句酌。
企劃蛻變後的樣貌 — 公關內容策劃
在成為「品牌創意策劃」最終型態前,「公關內容策劃」是混種創意論對進階企劃的期待與職稱設定,可簡單解釋為:有公關思維和創造內容能力的策劃者。分幾個層次說明:
「公關」定義-
公關的核心目的是為了建立、維護和提升品牌形象。它們通過各種策略和活動來管理品牌與其目標受眾之間的關係,以及品牌在公眾眼中的認知。公關的本質不僅僅局限於處理危機或負面消息,還包括積極塑造品牌故事、促進品牌價值與使命,以及透過社會責任和社區參與活動來提升品牌聲譽。
「內容」定義-
內容行銷(Content Marketing)是為創造有價值、相關且一致的內容,以吸引和留住明確定義的受眾 —並最終驅動受眾採取利於品牌的行動。
結論:
「公關內容策劃」 — 善於處理品牌與受眾的關係,堆疊著消費者心中對品牌的正面觀感,並策劃出有價值且符合品牌使命的內容。
「公關內容策劃」職位源於貳肆策劃,代表企劃人員成長後的下一階型態;其所提出的主軸與創意方案以致執行過程,通常能將品牌與受眾建立起關聯,並創造沈浸式體驗為品牌發聲,進而讓受眾做出相對應行動來支持、傳播品牌。
致 執行,你是門面
在創意論part 5 提到過一段與「執行」相關的敘述:
「執行在組織裡佔有獨特地位;它近似廣告業務,不但熱愛創意也販售創意、擅長溝通、掌控時程、控制預算…」簡單幾句,大概描述了它所需的職能內容;以下篇幅會更深入解釋這要角何以稱為「門面」。
企劃和視覺如果是策劃公司的「夢想家」和「實踐家」,執行就是所謂「造局者 Strategist / Framers」;以五子棋為例,棋手們沈溺追求雙三、活四佈局帶來的勝利瞬間;旁邊駐足了交頭接耳、竊竊私語,以軍師自居的圍觀者;大多數人都屬於這兩派:一派追求自我實現、一派礙於能力關係只能隔岸觀火;另有一群極少數者,他們建立框架、制定規則、設計局勢,影響了所有棋手與旁觀者的行動範圍和思想選擇;這群即是上述提到的「造局者」,既能創造局勢、也能扭轉劣勢。
掛「執行」職銜的人,都是造局者?
若在混種創意論所建構的體系下,答案是肯定的,你必須是。
「框架制定者,想像遠、眼界深。」
Framers是代表造局者的其中一個英文詞彙,字面意義為「制定框架者」;怎樣能擁有這能力?你得具備(追求)以下特質:
- 洞察局勢全貌,並制定有效的行動計劃
》理解專案、預算、目的、受眾、主張、時程、提出執行方案。 - 對「不確定性」的靈活度、適應變化,並隨時調整策略
》提出假設、盤點收束、應證假設的循環,直到找出策略主張為止。 - 決策果斷,並在壓力下迅速行動
》不拖延、果斷評估並展現執行力。 - 從不同角度看問題,並提出新解法
》換位思考,不落入細節,從錯誤中找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法。 - 有效溝通、協調,並能影響他人;善用人際關係促進合作、得到支持
》專案窗口,無懼溝通,以「專業」得到信任與支持。 - 預見未來發展的能力,能看清趨勢和潛在變化,提前預測局勢演變
》不論自身或客戶提出的見解,客觀思考後,預料可能優劣勢和風險,進而適時附議或建議(非”服從“)。 - 韌性和持久力,面對挫折、失敗時不輕易放棄
》團隊中最tough的存在,帶領大家以極具效益的方式完成任務。 - 養成學習習慣,隨時更新知識並跟上時代發展
》不被惰性綁架、不以經驗自大,時時優化腦袋的武器庫。
以上各點,每一項都對應了「執行」所需職能( 》小字 );「框架」對造局者而言,不是“限制”的概念,反而是藍圖、是理解整體局勢、是資源最有效利用、是創造秩序、是給出方向。
「當你有能力制定框架時,會知道何時該打破它。」
請注意上面這句的因果關係,除非你有能力制定框架,才能更敏銳地觀察出現有框架的問題,進而調整、改變。第一段提到造局者能「創造局勢、也能扭轉劣勢」,原因在此。
創造框架和打破框架是「創新」過程中兩個不同階段。造局者在設立框架時提供了行為的基礎和方向;而打破框架思考,是需要變革和突破時,推動新一輪的創造。這兩者形成了一個動態循環:創造 — 運行 — 打破 — 再創造。
擁有造局者格局的執行,視野不會侷限在小地方;他們更在乎整體局勢、架構、方向、時程是否正確;他們會避免繞路、徒勞無功的事發生;下面是以實際工作流程為例,對執行幾個重要關鍵提醒:
1. Brief:
接到客戶工作,經消化吸收、釐清問題、加入觀點後整理成文件形式,並招集相關創意人員說明工作內容的行為。這階段,執行是主角,也是最能突顯自身專業與否的環節。先提出幾個實務上最常見的錯誤或觀念:
「…將客戶真正的需求帶回來,並且把真正的”需要”賣給他」ー出自 葉明桂「品牌的技術和藝術」一書
別帶著團隊繞路:
一開始就要與客戶釐清目標、方向、目的、預算、時程…等;這是專案的起頭,也是最重要的環節;以往有能力問到這些答案的廣告業務,是少數;大部分帶回來的內容都是「客戶說…」、「這部分客戶沒提到,我覺得可能是…」、「恩…我再跟客戶確認」…etc。
這症頭有個明顯可辨識的病灶,就是開口閉口「客戶說」、「客戶要」。
舉個例子,接工作的時候常常聽見:客戶想要拍一支網路影片,預算不多大概50萬,希望是感動人的故事把產品帶出來。看似單純完整的Brief,實際上讓人問號滿滿…
請問指定“影片”形式的原因?過去用這方式成效不錯還是被競品哪支影片刺激到?若因競品拍所以也想拍,能否提供該影片連結?(假設觀看數很差)我們也要做一樣的事?(假設觀看數字很高)該影片製作費明顯50萬拍不出來,那是否有增加預算空間?產品適合置入感動類型影片?搞笑、獵奇形式似乎更適合產品?是否有提出不同題材的空間?影片目的,是希望打知名度、衝銷售,還是想對競品火力展示?
釐清問題,不會讓你掉客戶,反而能讓客戶知道,你是個嚴謹、不打算亂花他預算的「專業創意顧問」。
2. Proposal
大忌-呈現雜亂無章的內容,只想讓對方覺得你…很用功?
『釐清搜集情報的目的。』
ー出自「麥肯錫最重視的39個工作習慣」一書
這現象很普遍,尤其照本宣科式地填滿內容,一場簡報花了很長時間,說了一堆資訊,「然後呢?」這是聽完成後大家心中普遍的OS,這麼多資料、數據,跟要解決的問題關聯在哪?
「呃….就是想讓你們知道我找了很多資料」真實聽過有人這樣回答。
「提案」,白話翻譯是:一場說服過程。說服力建立在簡報邏輯、順序、頁與頁間互相關聯、每個結論都要前後呼應。
「多餘的,就別說、別放、別湊篇幅。」
3.對局勢變化要有敏感度:
建立框架、掌握局勢是執行的本能反應,所以不要錯過任何情報或變化,尤其當客戶主動提出了新的意見時,除了即時回應,更要思考意見背後的真正想法。
4.基本功 Non-Stop :
專案架構、策劃思考、預算拿捏、內部分工、時程管理、客戶聯繫、進度報告,是「執行」每天都得磨練的基本功。
造局者如果是執行的本質,最適合代表貳肆策劃「門面」的,當然非執行莫屬,原因如下:
- 對專案理解度高,「創意顧問」人設因此鮮明起來
- 預算概念全面,評估各種需求的可執行度具優勢
- 時程規劃者,調整進度的彈性掌握在手上
- 創造局勢,必須遊走於內外,溝通力得以優化
- 你最理解公司定位、文化、理念、方針,所以能正確傳遞品牌形象
小結:
執行,對內貫策團隊“要求”,對外滿足客戶“需求”;以勾勒整體框架為前提,往造局者該具備的職能前進;當需要站出來代表整個創意團隊時,除了老闆,你就是那個指標與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