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種・創意論 part 9

不做慣老闆,只是領導者的“低標”。

Shang Chang
Apr 6, 2025
團隊的努力,為安森戴上了一座皇冠

在幾次大學演講場域,對台下百位應屆畢業生提問:
「大家覺得,出社會後遇到“好”老闆的機率是高是低?」
「直白告訴你們答案:機率很低,微乎其微。」

“微乎其微”這形容是否稍嫌誇大?關於領導者的二三事,慢慢說給你聽。

「I do not fear an army of lions, if they are led by a lamb. I do fear an army of sheep, if they are led by a lion.」—Aphorism

「我不怕羔羊領軍的獅群,我怕雄獅帶領的羊群。」—“格言”。

好老闆定義?

直觀的好主管,不外乎脾氣好、循循善誘、讓下屬自由發揮不干涉…等,如上述格言中的羔羊,溫馴又耐心地照顧著獅群;而雄獅,象徵另一種領導力,牠追求的不是羊群給予的愛戴或崇拜,而是…

「一想到哪天,羊群獨自面對險境時坐以待斃的樣子,就心急如焚,恨不得在有限時間內,將所有生存技巧全然交付。」

有些老闆脾氣好,卻少了擔當;有些主管能力強,情緒卻常常失控;有些半桶水響叮噹、有些只剩當年勇、有些說三道四、有些阿諛奉承;以上,都不是這裡想要你學會的東西,所以接下來要從“提示”角度,聊聊好主管該有的心態,讓每個“即將是”或“已經是”的主管們,作為檢視/提醒自己的參考。

心態:

「真正的領導者,目標不是增加追隨者,而是創造更多的領導者。」
“The function of leadership is to produce more leaders, not more followers.” — Ralph Nader

頒獎典禮上常有的一幕:已成名創意大佬,高舉獎盃的致詞模樣….總讓我在心中啼笑皆非;什麼時候才學會停止追求Spotlight打在身上的遊戲?
“混創論”所倡導的心態是:你不需要一再證明自己有多好,而是用行動讓夥伴變得更好;所以,讓那些努力拼戰的年輕新血站到台前,享受他們應得榮耀才是理所當然。

「假國王,在乎的是自己能得到什麼,真的王則在乎能給予什麼。 」
— “獅子王”

自律:

「領導者的停滯不前,將讓夥伴們的青春…浪費在與你共事的每一天。」

回想出社會到現在,總習慣設定一次次短期目標,讓自己上班不打混摸魚,下班不揮霍時間;那時心態上,倒不是想成為多了不起的人,說穿了只是害怕職能停滯,有天會連照顧家人的能力都喪失。
後來,主管角色帶來了一個個嗷嗷待哺的新血、組員、夥伴;這時才意識到,自己務必得再進階升級,尤其在思考方式和觀念更新上,才能與所謂「好的」領導者更接近一點;那時候對於“領導”概念還是模糊,只單純希望組員能給予認同,覺得自己遇到的是有料的好老闆,就算滿足。後來,花了近十年時間,才慢慢體認到所謂“領導者”該有的樣子,原來可以歸納出不少有趣的觀點與洞察。

「當你越爬越高,就越知道自己有多麼 —微不足道。」

持續好一段時間,每日看書看到凌晨;原因無他:成為領導者的那天起,漫無目的地度日、空泛貧乏地思考、不求長進地自滿、了無新意的腦袋,都該試著反省、更新並強迫自己遠離它們;因這些陋習,會使你有很大概率,帶著團隊繞路、兜圈、瞎忙,甚至逼退有天份的夥伴、浪費了大夥的青春。

原則:

1.「請拋棄「自己做還比較快」的想法。」
— “麥肯錫最重視的39個工作習慣”

「自己做還比較快」這句話對、也不對;對的部分是:一開始的確自己來比較快,因為你省略了領導者該花時間完成的“功課”;不對的部分是:只要時間拉長後,長期單打獨鬥下,團隊將陷入無法成長的困境,難以扭轉。

什麼是領導者該做的功課?簡單歸納:一、「認識」二、「選擇」三、「交付」四、「示範」五、「提示」六、「驗收」七、「扛責」。

「認識」:對於你所帶領的羊群,你得知道他們的背景、個性、優缺點。
「選擇」:思考將給予怎樣的任務較適當。
「交付」:訂下“合理”時間,請對方“有效率”地完成任務;除了適切性,也得包含“可能”適合的項目,藉此觀察其天花板(潛在能力)的高低。
「示範」:過程中,適時地親自指導、示範。
「提示」:觀察執行狀態,適時給予提點。
「驗收」:在訂定時間內“嚴格”檢視成果,確定產出的完成度與滿意度。
「扛責」:上述六步驟,紮實做到後,和下屬一起將成果帶到大主管面前,從回應中檢視自己在「提示」階段漏了什麼,又或者完美達標;當下屬任務完成度很低,又在「驗收」環節無法修正時,得在「扛責」階段,在大主管面前勇於面對,盡可能扛下所有子彈,這是成為主管職後必須具備的肩膀,這環節將起到警示作用:嘿~同學,你沒有完成任務時,我會幫你扛下責難,所以請你“務必”把我教你的,認真放心上並好好完成!

第四個步驟「示範」,優秀主管會將自身經驗轉化為SOP,企圖以最少的溝通成本,成為下屬的燈塔、指南針;為何說「優秀」?因SOP訂製過程,會更多地深入思考、審視自我工作模式的優、缺點,進而優化;另一方面也會慢慢建立紮實的領導邏輯。

2.「狹隘的領導者,總擔心會被優秀的下屬取代,這心態源於 —不相信自己還能更好。」

如何從“初階”主管向上晉升?須滿足兩個條件:一、上面要有空位,二、你現在的位置“已經有人”可以頂上;這也是為什麼你必須操練“能讓下屬更好”的領導者功課;當你帶領的羊群裡,持續誕生了一隻又一隻的「領頭羊」,代表你漸漸具備了稀缺的領袖特質,而這項能力,將為你職業生涯騰出更多“私人時間、空間和優渥待遇“;所以請相信一件事:讓下屬變得優秀,你不只“不會被取代”,反而因著已解鎖的“領袖思維”,持續朝著“職涯新高度”大步邁進。(有些靠關係的領導者,就不在討論範圍內。)

3.領袖的樣子:「善分辨,能改變」

「能分辨哪個作法比較好嗎?可以的話,就朝這方向去試、去改變。」近期夥伴們常常聽到我掛在嘴邊的一句;下面用點篇幅,解釋這兩種能力與領袖該有的樣子關聯在哪。

分辨:

「分辨,指的是藉由各種反饋,本質思考找出”正確答案“的過程。」

一般人會被動式地靠著時間、經驗、年紀累積後慢慢具備分辨能力;較優秀者,則能早早展現此特質,藉工作(或生活)過程所發生的事件,從本質上去判斷、思考、過濾,最後歸納出較正確、有效率的答案或作法;換言之,未具備“分辨”能力時,工作樣態往往人云亦云,沒定見地照本宣科,無法舉一反三、也沒有能力提供正確解答,就算夥伴間再苦口婆心、循循善誘,還是只能繼續在凡事都缺乏思考的狀態下工作著。下面這句,是缺乏「分辨」能力的常見狀態。

「工作能力差的共同弱點:不懂工作上的優先順序為何。」
— “麥肯錫最重視的39個工作習慣”

改變:

「改變,指的是分辨出正確答案後,立刻調整、更新作法的能力。」

剛出社會的新鮮人,分辨能力弱,改變能力強;雖然還沒辦法藉著自己的思考力,找出好的答案或作法,至少願意改、願意照著聽到的指示做調整。一般人的改變能力,容易隨年紀、經驗,越來越弱;舉個例,和自己長輩溝通時,應該能深刻感受這點:你幾乎改變不了他們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,尤其是那些所謂的”經驗“(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的都很難)。

「改變」最強大的敵人,叫做「習慣」;每個人每一天都在累計著習慣,時間越久,越是根深蒂固;所以你應該能意識到關鍵訊息了:一個能分辨的人,會無時無刻更新自己的舊思維,若同時具備改變能力,他還會藉著行動力,丟棄過往沒那麼正確的習慣、觀點、經驗、思考,選擇用“對的方法做事”;這種人,在任何地方都顯稀缺。

擁有這兩項能力前,你很難成為一個所謂真正的領導者,因為一個不愛思考、尋找「正確答案」的主管,會浪費夥伴們許多寶貴時間;一個知道正確作法,卻無法擺脫舊習慣的老闆,也少了以身作則的說服力。

聊到這裡,也許你開始能認同 — 遇到好老闆的機率,為何「微乎其微」。
而上面這些篇幅與思考,不只是為了揭露現實,更是想把微乎其微的機率,慢慢推高 —用更落地的領導者方法論,讓願意成長的人,有跡可循。

真心期待,在這座創意聚落中,能慢慢養出一隻又一隻的獅子和領頭羊。

(此篇,送給每位想朝領袖邁進的獅子王、領頭羊)

--

--

Shang Chang
Shang Chang

No responses yet